【上海CBE关注】面膜零防腐究竟是伪命题还是技术革新?
http://zt.5588.tv/cbeexpo/ 2017/7/1 9:31:55 阅读数: 1179
面膜零防腐究竟是伪命题还是技术革新?不管是在贴吧上、知乎上,还在CBE的微信后台,总有不少朋友会问:面膜里是不是都用了防腐剂?用了是不是对皮肤有害?无防腐剂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?……
显然,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防腐剂的存在,还有一些消费者习惯于使用“保鲜”产品。这两类群体,显然对“0防腐剂”产品有一定消费需求。而现实的问题是,“0防腐剂”产品此前在市场上是缺失的。
于是,一部分化妆品企业看到了市场空白,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宣称“无防腐剂”的面膜。其实,关于防腐剂的争论,一直是此消彼长,有人说,在化妆品中添加防腐剂有利无害,也有人提倡无防腐剂是技术上的倒退,更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,“0防腐剂”是向防腐剂的宣战,属于搅乱面膜市场的炒作行为……
首先,我们一起来看看科研人员是如何解答的?
无防腐剂才安全?
为啥化妆品中要添加防腐剂?答案显而易见,为了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,防止微生物在产品中生长,保持护肤品的性质稳定,以及开盖使用后不易变质。
在打开瓶盖时,手指或工具接触到护肤品,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就随着手或工具附着在了护肤品上。而护肤品作为营养成分很高的物品,是微生物的温床,会大肆繁衍。有些微生物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,这些毒素会引起皮肤过敏,严重的还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。
水分越多的护肤品越需要防腐剂,例如化妆水、乳液,而越接近油膏或蜡质的,细菌越难以生存,对防腐剂的需求相对较小。此外,防腐剂可以减少因产品原料储存、产品生产、产品装瓶中可能出现的微量细菌侵蚀。
不过,很多所谓的“无防腐剂”产品并非真正的不添加防腐剂,它们的防腐手段主要包括采用酒精等替代防腐、利用植物提取物中含有的防腐杀菌成分达到防腐目的等,甚至一些膜材本身就具有防腐特性。
防腐剂对皮肤有损害吗?
在科研界有这样一句话:任何不谈剂量的毒性都是耍流氓,任何不谈剂量和种类的防腐剂“有害论”也都是耍流氓。所以,并不是所有的防腐剂都是对人体有危害的,也并不是任何剂量的防腐剂都会对肌肤和人体健康有害。
我国《化妆品卫生规范》将化妆品防腐剂归纳在限用物质中,共有55种防腐剂被允许在我国使用,并规定了具体的限用量。
在正常情况下,不需要担心防腐剂对皮肤的危害,因为90%以上的化妆品都含有各种防腐剂成分,且添加量一般在0.1%~1.0%之间,比较好的品牌产品中添加应该控制在0.3%以内,对皮肤并没有太大的致敏性。
常见防腐剂有苯甲酸和三氯卡班两种,《化妆品卫生规范》规定,用于防腐剂的时候,苯甲酸的浓度不能超过0.5%;三氯卡班则不能超过0.2%。在规定范围内,防腐剂对于皮肤来说都是安全的。
在正规渠道销售的品牌护肤品一般都是通过了产品备案的,里面所添加的防腐剂也都经过配方师的反复实验和测试,其含量、浓度都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控制,几乎对皮肤不会造成伤害。除非是非常敏感的肌肤或有接触性皮炎。
综上所述,并不是不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就更安全,在没有达到可以无防腐的条件下,没有防腐剂才更可怕!
◆◆◆◆
产品好不好,交给市场去回答。
◆◆◆◆
既然添加防腐剂并不可怕,那市面上不少企业推出的“0防腐剂”面膜是否就显得无必要了呢?或者说,没有添加防腐剂的产品,是不是让产品更加不安全?
其实也不然,任何品牌都应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系列,那既然有更愿意使用无添加产品或“保鲜”产品的消费者存在,市场上就可出现相对应的产品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品牌倒是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权,满足了他们的需求。
但是,针对市面上出现的一些“0防腐剂”面膜,不免让人遐想:这是炒作?玩了个概念?不妨回归市场,把面膜交给消费者体验来回答。消费者永远是辨别产品好坏的唯一利剑,产品好,消费者一定会回购,面膜的市场占有率也会随之提高,反之,则是被市场淘汰。
◆◆◆◆
“0防腐剂”面膜是一场技术的革新?
◆◆◆◆
当然,如果这些“0防腐剂”面膜真的能在保证质量、安全的前提下,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,那倒不失为是一次对传统面膜成分构造做了技术上的创新突破。
过去,面膜行业过度炒概念、狂打价格战,但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: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认可,乃至扩大整个面膜品类的市场份额。所以,本土企业在研发上需要沉下心来,专注做科技。
就目前来说,国外的研发技术几乎都是领先国内的。但是,作为面膜发源地的中国,面膜研发能力、技术实力其实是远超世界其他地区的。相关信息显示,很多韩国面膜企业其实自身并不生产面膜,而是走的进口路线。
所以,如果这些“0防腐剂”面膜企业真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,这倒是民族企业在面膜品类上的一次重大突破,刷新国外对于民族研发科技的认识。这也能激发更多的本土化妆品企业更加注重品牌积淀,加大对产品研发的重视力度,将来产生更多的百年企业。
一个带有颠覆性质的产品出现,多半会经历这样的历程:被质疑、被攻击,再到被接受、被模仿。所以,一项新技术、新产品的出现,在真正了解其本质之前,不妨抱以宽容的态度,交给时间去检验。